您好,欢迎来到应急中国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应急产业

【好文章】紧急救援亟待精细化和人性化的提升

发布时间:2015-07-06 来源:网络 阅读:1674
紧急救援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覆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甚至是人为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任务极其繁重,救援压力大。

我国自进入转型期以来,紧急救援直接面临着风险社会的严峻形势。紧急救援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覆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甚至是人为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任务极其繁重,救援压力大。紧急救援性质复杂,易引发连带性危机、次生和复合型危机,产生连锁反应,在救援领域与空间上发生转变或者延伸,使紧急救援从单纯的技术问题逐渐演变为社会安全、公共卫生、公共秩序等一系列社会管理问题,增大了紧急救援的难度。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集成状态使紧急救援性质更为复杂,“救灾易、善后难”情况突出,社会关注度高。紧急救援范围扩展,国内国外全覆盖,协调难度大。随着我国公民和企业国际合作范围的拓展,公民和企业的人身与财产所遭受的风险范围越来越大,需要我国紧急救援从国内延伸到国外。救援难度激增,主要包括面临的风险源增多,跨国多部门联动和协同救援的难度大,并且必须遵守国际规范。

紧急救援粗放式救援现状

一是仍然存在“低效救援”问题:资源配置存在的行业性、地区性和层级性等方面供求不平衡问题,在人员、装备、技术、设施等方面仍然相对欠缺;因此在极少数情况下,仍可能发生无法在危机发生后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反应、传递灾情信息、到达现场、有效处置等。二是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出现不规范且导致恶劣后果的“胡闹式救援”:第一类是加剧救援对象的痛苦甚至导致其死亡的救援,例如有些对象不适合立即扶起或移动,否则很可能导致脊髓等关键部位受损,有生命危险;第二类是以牺牲更多的生命为代价的救援。救人者必先自保,例如消防员下窖井救人,不测井内有毒气体的状况,导致消防员的死亡人数比遇难群众还要多;第三类是恶化灾区社会秩序的救援,例如不具备技能或资质的极少数志愿者,盲目地涌向灾区,既增加了灾区的负担,还堵塞了救援的生命通道。

紧急救援亟待向精细化全面转型

第一,在微观层面,要求规范的紧急救援准则。一是合格的专业救援,提高救援标准化程度,保障基层救援人员装备;建议持证救援,推广紧急救助员的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做到合格规范的院前急救、专业救助、现场管理、统筹联动、群众安置、心理疏导等等。二是依法的专业救援,逐步实现依法的职业认证和注册管理,提供有效的举证倒置,规避例如“扶老人被讹”的社会风险,并能享有依据法律的职业保障,规避例如“医闹”等连锁纠纷。在上述基础上,全面培养公众的风险意识和自救互助能力,形成规模庞大的“第一反应人”,培育“风险守望”的文化自觉和社会氛围。

第二,在中观层面,要求社会满意的紧急救援效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紧急救援面临着国际比较的压力,社会各界往往用国际最高标准来衡量我国的救援成效。这就必然对紧急救援的成功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要求更专业的人员、技能、设备、科技的引入和应用,用高新科技提高效率;二是紧急救援的相关管理制度亟待建立健全,用法律法规提升效益,例如:协调联动制度(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跨部门协作等);责任追求制度(部门分责、责任连带状况、终身负责制、引咎辞职制、事后追责制的细则等);预案制度(预案制定、演练、定期更新等);预警制度(大数据分析、风险评估、预警发布等);政策评估(政策分析、政策提议、制度修订等);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新闻撰写、舆情引导、公信力提升等);志愿者管理制度(培训认证、注册、团队管理等)。在上述基础上,实现整个救援系统的主动作为、协调有序、联动顺畅、社会满意。

第三,在宏观层面,要求统筹发展的紧急救援态势。风险社会必然要求紧急救援在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综合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等功能;紧急救援同时也需要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和中长期的统筹发展规划。一是紧急救援的实质性发展:紧急救援应该从根本上嵌入公共安全的体系建设,在城市规划、城镇化发展、社会风险评估、社会预警等领域;在海、陆、空多个维度;在立法、政策制定、绩效考核、责任追究等多个环节;发挥前馈式功能,更好地预防风险、更大程度上降低损失。二是紧急救援的可持续发展:紧急救援应该有全国层面的发展布局、产业规划、产业链统筹等综合协调;应该建立健全行业监管,维护产业秩序;应该配套推进式的国民教育规划,培育风险文化和全民素养等,任重道远。

紧急救援亟待向人性化的全面提升

健康有序的社会必然要求人性化的救援,表现为尊重每一条的生命和维护每个人的尊严。在当前具体要求为:(1)救援者的生命保障;(2)被救援对象的尊严;(3)弱势群体的特殊考量。

从国际趋势来看,紧急救援面临着“生理、心理、社会”三重挑战,应当形成一个包括生命救援、心理救援和社会救援在内的“生理—心理—社会”救援体系。第一,生命救援是最为迫切的任务。帮助受害者在第一时间脱离生命危险、恢复身体健康是紧急救援最基本要求。生命救援要求抢时间、确保零失误、做到全方面,需要救援人员具备与急救相匹配的应知应会能力,需要相关部门联动共同保障,对紧急救援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第二,心理救援重要性凸显。危机后公众易受从众心理、集群效应、谣言等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受灾群众的心理焦虑在得不到有效舒缓的情况下易演变为集体失范、甚至社会恐慌。不重视心理救援甚至可能导致受害者心理扭曲而成为社会新的风险来源,导致更多深层次社会危机,产生更高难度的救援压力。第三,社会救援对紧急救援提出更艰难的挑战。社会救援不仅仅是救援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各界为受害者提供应有的社会关怀、营造回应回归社会的良性氛围的过程。紧急救援的目标不仅要实现受害者能够“活下来”,更能够独立自主地“好好活着”。

综上,紧急救援的粗放式现状,必然向精细化救援和人性化救援的趋势发展;这既是风险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民满意的硬性任务。

分享到:0
应急装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