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应急中国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国内新闻

电话机旁展开的“生死营救”

发布时间:2015-03-24 来源:网络 阅读:1074

    本报讯(记者 刘洋)同样是对生命的挽救,不同于无影灯下执刀手术的医生,在回龙观医院,有这样一群接线员,他们守在一根电话线的后面,另一端连接着距离死亡仅一步之遥的求助者。自2002年首条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开通,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听21万人次的来电,其中约半数为表现出自杀倾向的来电。凭借专业的判断技能、综合应变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接线员们在这条线路上随时展开“生死营救”。

  接听空间注重隔音 保护求助者隐私

  “您好,心理援助热线。”在回龙观医院西南角的一处独立办公室内,六名工作人员正守在各自的援助专线旁,为拨来电话的求助者提供帮助。去年8月,他们从住院病房搬到这里,有了相对独立的空间。二十平方米左右的热线办公室被隔断为十个工作间,每位接线员在各自的格子间里工作,既保证了隔音效果,又相对保护了求助者的隐私。

  2010年6月18日,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正式更名为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这是全国唯一一条对公众免费的、公益的专业心理援助热线,目前拥有一支30人组成的专业热线工作人员队伍,其中包括9个专业督导。目前,这条热线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共10个咨询席位的“800”免费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服务。

  由于开通时间早,并且面向全国开放,这条热线目前约有60%-70%的拨打者来自于外省市地区。其中多数求助者从网络上或电视节目中得知这一线索,而主要的问题则多数表现为与家人、朋友、同事、恋人等人际关系处理上。“问题多而且琐碎,父母对自己的束缚、爱人对自己的冷漠、失恋之后的痛苦,这也对接线员的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700余次高危电话 成功营救150条生命

  王翠玲是“800”心理援助热线的主管,1987年毕业后就进入北京回龙观医院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自北京心理危机干预热线2002年开通至今,她始终从事热线接听、培训、督导和管理工作。对她而言,这份工作无时无刻不对接线员的专业技能、综合应变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进行着极大的考验。

  2004年的一天深夜,正值夜班的王翠玲接到一位老父亲打来的求助电话,说他的女儿因为抑郁症复发产生强烈的自杀念头,拒绝就医也抗拒吃药。因为老人的女儿拒绝接听电话,王翠玲在领导的支持下决定到老人家中开展现场心理救援,没料到匆匆赶到的她还是晚了一步。看着悲恸欲绝的老父亲,以及自杀者留下的一个与自己女儿同岁的孩子,王翠玲曾一度深深陷入了自责和懊悔之中。

  尽管一次次这样的来电总在挑战着王翠玲的承受极限,但每次当来电者的危机暂时解除时,她又会因为欣慰感和价值感重新充满力量。到目前为止,仅通过她接听的来电近3000人次,其中高危电话700余次,成功营救了150余例鲜活的生命。

  通过情绪评估风险 持续干预高危人群

  心理援助热线开通至今,已累计接听21万人次的来电,平均每天接听50个来电左右。按照来电情况的不同,每个来电最少也要持续50分钟左右。遇到有自杀倾向的高危来电,援助接听时间将长达一个半小时。在电话接听的过程中,接线员需要从来电者表述中流露出来的情绪分析问题的严重程度,通过电脑系统的评估,判断来电者的自杀危险。

  除了感性的倾听,这条生命热线也需要接线员具备专业的素养和能力。接线过程中,全程需要留有完备的电话录音,且录音内容绝对对外保密,保证患者的隐私。对于判断出有自杀的可能性、即将要自杀、两周内已经有自杀行为、或是刚刚自杀的4类高危人群,需要在来电后的24小时、一星期、一个月、三个月、半年等进行5次随访及长程干预。在智能化系统对自杀、抑郁的评估及筛查中,及时发现心理障碍人群等。

  而通过对来电人员情况的记录,王翠玲欣喜地发现,目前我国对于心理问题正规治疗的认知已大大提高。“既往来电的求助者曾接受过正规心理咨询的只有30%,而近几年,这一比例大约翻了已有一倍。”同时,通过每年对各区县进行区域内心理援助热线培训,她希望帮助各区县尽快明确心理援助服务内容和范围,通过电话线挽救更多的生命。

  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800—810—1117 手机、IP、分机用户:010—82951332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0
应急装备更多>>